首页 > 著名艺术家 > 崔如琢

崔如琢

崔如琢,美籍华人,著名书画家、鉴赏家、收藏家。1944年生于北京。幼拜师郑诵先习字,长投李苦禅门下学画。1981年怀揣800元美金,带着梦想行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,始涉足书画、收藏、鉴赏等领域。11年后旅居香港,9年后再度回归故乡——北京。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,崔如琢先生数十年如一日,心系祖国,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,反对台独,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同时胸怀国内民众,关注国内和谐社会建设。

相关评论

      崔如琢山水、花鸟兼擅。有论者认为他花鸟第一,山水第二。也有认为山水胜过花鸟者,难分伯仲。

     

    崔如琢的山水画可分为两大类:具象山水和抽象山水。

     

    在具象山水中又可分为三大系列:云雾山水系列,雪景山水系列,全景山水系列。

     

    (一)

    崔如琢山水画创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:他对雾霭云烟情有独钟。

     

    他醉心于烟霞,从多角度、多侧面,以多种构图样式、多种情调氛围、多种诗意哲思,创作出大量的、成为系列的云雾山水画。一幅幅独出心裁的画境,婉转含蓄地传达了云雾山水迷离恍惚之美,以及蕴涵其中的恍兮惚兮的自然之道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崔如琢的云雾山水系列,在艺术精神上与传统息息相通,但他又是以现代水墨山水画的写意语言方式,来表现天地迷离幻化之大美,宇宙运化之意象和他的诸多奇思妙想的。

     

    我国的山水画在唐、五代、宋初时比较盛行全景构图,到了南宋马远、夏圭时出现以小观大之法,人称""""构图。崔如琢的小景云雾山水,从边、角构图取得借鉴,创造出自家的新图式:

     

    有悬空式图式,如《峡江云烟》等,在团扇式的类圆形空间中,下部虚处理,留白处象征急流烟江众帆竞渡;上部实处理,巨峰插空不留天际,浓墨、湿墨、淡墨,交相为用,构成黑云压境、烟雾飞渡之象,以以简寓繁的艺术手法,把雨后峡江的峥嵘气象,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。

     

       有中间突破式图式,如《晨雨》等,在长方形内接圆空间中,以对角线位置绘出依大山而立的山脚,风雨如晦,苍松在骤雨中婆娑,画家把笔墨浓淡干湿之体用发挥到极致,把晨雨的景象,浓郁活脱的呈现于纸上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 有满幅逼塞式图式,如《飞泉》等。按理,山水画的章法是忌用不留天地通幅迫塞的方法的。但画家反其道而用之,此画不见山峰不露山脚,"红烧中断",拦腰而取之。满幅是用积墨、泼墨之法绘出的山岩、雾气,浓黑处几乎不可复加,在极黑中突现喷薄而出的飞泉,宛如悬空的一匹白练,发着白光奔流而下。奇景生焉,奇意出焉。反常合道之理,只要运用得当有时是突破成法另谋新篇的开始。但这需要胆识和勇气。

        

    (二)

    崔如琢山水画创作给我的第二个突出印象是:雪景山水。他爱画雪。大雪、小雪、雪霁、晴雪、残雪、融雪、醉雪,每一片雪景都表现了画家心灵的跳动。

     

          在中国绘画史上,雪是历代画家反复吟咏的重要主题。一如西方艺术中的裸体。雪的世界是纯净的、高洁的、超越的世界。雪的境界是空寂、宁静、清寒的境界。中国古代画家爱画有"四君子"之称的梅、兰、竹、菊,也爱画"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"的青松翠柏,是为了"比德",以比喻、寄托自身的高洁气节、超脱凡俗的品格。描绘雪的冰清玉洁,宁静明澈,旨在抒写自我的高洁怀抱、恬淡心灵,"一片冰心在玉壶"

     

    被称为文人画之祖的王维就是画雪的大专家。其后的李成、范宽、巨然、郭熙、王诜、夏圭、黄公望等诸大家,皆有雪景的经典之作行世。这些经典的共同美学特征是:永恒无际的宁静,在渺远清澄中品味禅意与哲思,在清幽空寂中体悟宇宙情怀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

    崔如琢的雪景系列相当丰富,在他的笔下有渊冰厚三尺,素雪覆千里之景,有疑似林花昨夜开,忽如一夜春风来之意。他写雪舞,雪霁,雪融,画晴雪、晨雪、醉雪、残雪。雪中侵透了他的情感,隐藏了他种种的特殊体验。他的雪景既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又有明显的时代印记。如果说古人的雪景中更多地隐喻着哲思禅意,追寻着对道的体认,那麽崔如琢的雪景中则更多地透露着他对大自然微妙变化的敏感、面对雪国大地的沉思,和他对于冰雪之美的浪漫激情。

        

           雪是美丽的、神秘的,诗人与画家笔下的雪境更增添了一分浪漫与缤纷,更内涵了对天地、人生的思考。

        

    (三)

    崔如琢擅画时景山水。已如上述之云雾与雪景。近几年,他又常以传统四屏形式作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景,大受藏家的青睐。他的独幅山水作品,也都有分明的季候特点与时景特征。早、暮、昼、夜,风、雨、雪、月,烟、雾、云、霞各见精彩。

     

       山水画中水很重要。山无水不灵,无云不秀。水活物也,其性至活至动。画水""字最是关键。崔如琢画水有留白法、有勾水纹法、还有淡墨淡彩点染法等。所谓"水色难绘,旁渍色而水自明。"(汤贻汾《画筌析览 论水第二》)是指留白法,崔如琢常在留白的基础上勾线或点染,以表现水流的急缓与形态,或喷薄垂落,穿云烟过草木,悬瀑插天;或自山涧水口争夺而出,奔涌湍急,汇入深潭;或寒滩浅濑,波光跳荡,潺缓溪流。因水势之不同,而能在""中求法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  近几年崔如琢又多作手卷,动辄长达数米。手卷步移景换,不但要注意段落层次的错落有致,又要把握虚实、缓急的节奏变化,更要关注整体的气脉连贯,最见功夫。崔如琢的全景手卷,宛若一出戏剧:有序幕、发展、变化、高潮、波澜、尾声。其结构有豹头、熊腰、虎尾之效果。有的手卷开门见山,在开端处讲究简洁、有力,有如豹头,中间段落追求饱满、丰富、结实恰似熊腰,结尾处不但不能散漫而要回应有力犹如虎尾。   可以看出,崔如琢正兴奋地走在山水画探索的路上,崇高与阳刚既蕴涵于大好河山之中,也澎湃于画家的内心,主客体的共鸣与交汇,将升华山水画的人文精神内涵,推动山水画创造走向新的阶段。


照片

作品